首頁 >資訊 >
文史知識丨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 快資訊
發布時間:2023-06-27 21:12:27 文章來源:文史知識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關于端午節的得名和始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 關于端午節的得名和始源,一直是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問題。 本文試圖據人們未注意到的資料,就端午始源問題談談看法。 一端午的名稱很多,如端午、端五、端陽、端節、午日、重午,此外還有地臘、中天,等等。在這些名稱中,有的是“有解”的。端午、端五、午日、重午、重五,一般先是引用《太平御覽》卷三十一的話,“仲夏端午,端,初也”,又訓“午”與“五”通;除“地臘”這名字涉及道家的思想外,剩下的“天中”“端陽”等名稱,便是屬于“無解”的了。 關于端午的始源,現在人們熟悉的說法有三種:較為久遠的,是認為這節日起源于紀念屈原。這種說法較為通行。其所依據的最早資料,一般都是這兩條:一是蕭梁時吳均《續齊諧記》所記的粽子起源的故事,一是北周時宗懔《荊楚歲時記》提供的競渡起源之一說。 第二種看法,認為端午是個龍的節日。這看法雖是晚近才有的,但自聞一多先生就此作出論證后,學術界大多沿用此說。聞先生寫有專文《端午考》,在推論端午是個龍的節日時,共列出了有關典籍的一百零一條記載;又撰《端節的歷史教育》,從節日的競渡和吃粽子都與龍有關,聯系到《說苑·奉使》和《國策·趙策》所記的吳越之民斷發文身以象龍子的習俗,推論端午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 第三種看法認為端午起源于惡日。較有代表性的見解是載于《齊魯學刊》1982年第一期的《端午節非因屈原考》一文。該文舉出《風俗通義》《論衡》《后漢書》等所涉及的“不舉五月子”(即不將五月所生的孩子撫養成人)的內容,接著用孟嘗君、胡廣、王鎮惡、宋徽宗等人都是五月五日生作論據,最后用孟嘗君的卒年早于屈原之卒年來說明以不舉五月子為主要內容的惡日是端午節的始源。 二本文想介紹的端午源始,不同于上述三種。為了便于說明起見,先不得不指出其中之疑點。 第一種說法所用的兩條材料,其實《續齊諧記》只說“世人作粽,并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未說紀念屈原是端午這個節日的始源;而《續齊諧記》作為劉宋時東陽無疑《齊諧記》之續,其書得名本系來自《莊子·逍遙游》中“齊諧者,志怪者也”語意,連吳均本人對書中的志怪之意都無隱諱,因而要作為依據還欠有力,無怪乎歷代有見地的歲時專著,大都未將它放在重要位置。其所用的第二條材料雖是來自《荊楚歲時記》,然而《荊楚歲時記》只不過是在五月五日“競渡采雜藥”這一節日活動的按語中,才把“屈原投汨羅日”作為人們所說的競渡的三個來源之一提了出來,而記里所載的五月五日的其他三項節日風俗中,全都沒有屈原的蹤跡。看來,從《荊楚歲時記》中也難以找到端午起于屈原的可靠依據。 龍節說的材料是相當豐富的,因而不能排除吳越地方在遠古時期曾經有過龍的節日,然而這一推論畢竟只是推論,因為缺乏直接的記載??傆^《端午考》等文的一百馀條材料,卻沒有一條是把端午跟龍的節日直接連在一起的,因此要作為結論,也還有相當的距離。再說吳越的龍的節日,怎么反倒搬到楚地去了,也頗費斟酌。 至于以不舉五月子為主體的惡日說,其依據似乎更顯不足。盡管《風俗通義》《論衡》《后漢書》等的確談到過不舉五月子的習俗,但它們卻是把它作為應當“糾其謬”的“虛妄之言”和“妖俗”提出來的;而田文、胡廣、王鎮惡、趙佶等在記載中雖然都是五月五日出生的,但如細讀這些記載,卻能發現所記這些例子正好是應舉五月子的證明;盡管該文也說,競渡等風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存在,然而所舉事例中除在推測的卒年上田文稍早于屈原外,其馀全部事例的真實年代都遠比屈原為晚;更何況實際所有不舉五月子的記載,全都沒有涉及端午節的節日風俗。因此人們不禁要問,五月子怎么會跟食粽、競渡等突然發生了關系?后代的局部的忌諱怎么反倒成了前代風俗的始源呢? 三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應該是夏至。因此端午的風俗,就大多源自夏至的風俗,也曾有過如夏至祭祀等的活動。 前已說到,關于端午的始源,人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食粽和競渡這兩項主要的節日風俗上。我們也不妨暫先從這兩個問題入手。 宗懔《荊楚歲時記》是我國現存的比較早也比較權威的歲時專著。跟人們的想象相反,在《荊楚歲時記》中,五月五日的節日風俗并沒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卻明明白白寫在了夏至節中:
夏至節日食粽。周處謂為角黍,人并以新竹為筒粽。
如據宗懔的觀點,這粽子并非紀念屈原,也未被龍所竊,更跟五月子無涉,倒是可以算作端午跟夏至關系的一例。 關于競渡,前已說到《荊楚歲時記》只不過是在按語中提出了三種關于競渡始源的說法,供讀者參考,并沒肯定究竟哪一個是真正的起源。不過這里想要指出的,卻是不久后杜臺卿提出了關于競渡始源的第四種說法。杜臺卿在隋開皇初年被征召入朝后,曾“以月令為主,觸類而廣之,博采諸書,旁及時俗”(馬端臨《文獻通考》,二百六卷),撰寫成了一部十二卷的歲時專著《玉燭寶典》。書中第五卷,杜臺卿在談到競渡習俗時寫道:

南方民又競渡,世謂屈沉汨羅之日,并楫拯之。在北舳艫既少,罕有此事。《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薄洞呵锟籍愢]》云:“夏至水泉躍。”或因開懷娛目,乘水臨風,為一時下為之賞,非必拯溺。

這里不僅指出了南北風俗的差異,并且還就競渡來源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即競渡是夏至節的娛樂活動,不一定是打撈投江的屈原。更值得注意的,是杜臺卿在談到競渡時,竟毫不猶豫地把這一風俗放到了夏至這天去分析。這大概可以算作端午與夏至關系的第二例吧。 如選另一個節物五彩絲作第三例的話,不妨舉出宗、杜之前沈約的《宋書》。在《宋書》的記載中,五彩絲也是跟夏至結合在一起的。其實四例、五例……乃至十例、二十例也都不難找,因為把五月五日風俗放到夏至去談的,并不始于這三人,更不只這三人。在被人們認為是最早提到端午這一節日的《風土記》里,作者周處就已述及“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的內容。而實際載有這一見解的古代書籍,又不下數十種。據《太平御覽》等所 存應劭《 風俗通義》的佚文來看,五月五日風俗與夏至風俗相同的情況,早在應劭寫書的漢代就已經那樣了。 為什么“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為什么五月五日跟夏至結下了不解之緣?對此,《續漢書》作者司馬彪的論述現在還見于《后漢書·禮儀志》中:

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楙。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蠱鐘;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這里不難看出,司馬彪的見解更明確,它直接地認為,漢代五月五日的風俗是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 有一本著名的記載歲時風物的著作叫《歲華紀麗》,那是唐代韓鄂“采經子史傳、歲時事類,聚而以儷語間之”的一部書。對該書的端午節,編撰者共用二十對儷語列出四十個條目,記載了有關端午的二十二件事,然而開宗明義對端午的第一個解釋卻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币馑际嵌宋绻澱窍募局校栒嫌谡柕奈恢谩J裁词恰罢枴??陸德明解《莊子》時說“日中為正陽”,王逸注《楚辭》時也說是“南方日中氣也”,看來如果不承認端午跟夏至的關系,這“日葉正陽,時當中夏”“就沒法作出合理的解釋。因為只有在夏至,太陽才可能完全合于正陽的位置。夏至前,太陽在天空視軌道上的位置是逐漸北移的;夏至后,太陽在天空視軌道上的位置又逐漸南移;只有夏至這一天,太陽才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對地處北半球的我國來說,夏至這天的確是一年里太陽最當中的一天。我國古代對于這一點是深有認識的,所以早在《左傳》中就已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的明確記載。如果明白了端午跟夏至曾有過的這種同一關系,端午又叫天中節的原因也就無須再作說明。 說到天中節,有必要再提一提《淵鑒類函》,那是清朝張英等一百三十六人在前代各種類書的基礎上,“逖稽旁搜,溯洄往籍,網羅近代,增其所無”(康熙《御制淵鑒類函序》)編纂而成的一部篇幅相當浩瀚的類書。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該書把所能見到的資料幾乎全部搜羅,卻偏偏把《提要錄》中的“五月五日午時為天中節”增補到端午節的首要位置。這一編排絕不是偶然的。從該書《凡例》的說明中可以看出,編纂者之所以把端午本是天中節的主張,編在這一節日的第一部分第一條,是因為他們認為天中節是端午“釋名、總論、沿革、緣起”中最重要的內容。要知道,強調端午的緣起是天中節,就無異于說端午之起源是夏至,而也只有確認端午跟夏至曾有過的這種同一關系,端午稱為天中節才有意義。正是因為張英等人的這一意向,所以在《淵鑒類函》中,什么《續齊諧記》的棕子起源說,什么惡日不舉五月子的故事,全都被排斥在端午的釋名、總論、沿革、緣起之外,僅被看作次要的內容,放進了一般的典故之中。 四如果打開一部卷帙稍多的涉及端午的著述,我們就會發現,端午節的節日風俗原來有好幾十個,乃至上百。 而關于端午始源的各家說法,無論屈原說、龍節說,還是惡日說,最多只能勉強解釋其中習俗的少數幾個; 但如注意到了端午原是夏至這一前人已有的見解,很多節日風俗的由來也就迎刃而解了。 也正因為解釋了端午節為什么又叫天中節、為什么是一個“日葉正陽”的節令,那么它的“端陽”這一名稱也就不難解釋了,也許端午的其他名稱(包括端午這一名稱在內)還能因此擺脫過去那種牽強附會的桎梏,得到一個新的說明。 要知道《太平御覽》等書上的“仲夏端午,端,初也”的解釋,盡管你抄來我抄去,被認為是《風土記》中周處的話,而實際情況呢,卻根本不是《風土記》的原文。 —— 本文刊于《文史知識》1983年第5期

訂閱

感謝您對本刊的厚愛,2023《文史知識》繼續貼心陪伴您,忙碌中別忘了訂閱哦:

【郵購電話】

010-63265380(伯鴻書店)

注:每冊定價15.00元

----------------------------------------------------------------------------

微信號:wszs181

QQ群:713071938(新群)

新浪微博:@文史知識雜志

官方網站:中華書局/文史知識

投稿郵箱:wszs@263.net.cn

電話:010-63397473

010-63458229

?end?

文史

知識

大專家寫小文章

準確、生動、有用深入淺出,雅俗共賞

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兼備內容

涵蓋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面作者

薈萃全國一流文史專家

《文史知識》(月刊),每月1日出版,定價15.00元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2-9869

國內統一刊號:CN11-3153/K

國內發行:北京市報刊發行局(郵發代號:2-271)

國外發行: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國外代號:M627)

終審:李占領 二審:趙晨昕

制作:李 猛

京東旗艦店二維碼

掃描后在搜索欄輸入“文史知識”購買

伯鴻書店微店

《文史知識》雜志購買二維碼

標簽:

精彩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