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軟件學院趙生捷教授主持完成的“城市空間信息全域物聯感知與三維建模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項目組歷時近十年的產學研聯合攻關,突破了多粒度精準監測與全域物聯感知、空間多源異構數據的高效傳輸、大規模三維空間數據管理、三維可視化引擎構建等建設數字孿生城市過程中的核心技術難題,構建了城市時空信息數字孿生支撐平臺,為上層城市大腦指揮中心提供底層服務。成果應用于百度城市大腦系統中,在北京海淀城市大腦指揮中心、廣州天河智慧城市、深汕特別合作區三維地理信息平臺等多個智慧城市建設項目中得到應用推廣。
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學院呂西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可恢復功能防震建筑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項目組歷時10余年持續攻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資助下,經產、學、研、用深度結合,取得可恢復功能防震建筑關鍵技術重大突破,研發形成“關鍵技術→結構體系→設計理論”系列成果并形成工程示范,在國內外起到了引領作用。成果可更換連梁剪力墻結構體系在高烈度區西安中大國際高層建筑群中示范性應用,自復位墻結構體系在浙江省高層建筑中獲國內首次應用,分層裝配可恢復鋼結構體系在浙江、安徽、西藏等地多個項目中獲大面積應用,極大提升了建筑結構的防震減災能力。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何品晶教授主持完成的“生活垃圾惡臭全過程治理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項目歷經26年系統攻關,創新研發了生活垃圾源惡臭全過程治理技術,突破了指紋識別生活垃圾源關鍵致臭化合物的技術瓶頸,攻克了臭氣收集能耗高、收集效率低、處理效果不穩定的難題。成果支撐了上海老港基地(全球規模最大的環衛設施群)、上海世博園、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項目(目前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易腐垃圾資源化處理工程項目)等重大工程落地建設和穩定運行,健全了我國生活垃圾處理行業的惡臭污染控制標準體系,引導了生活垃圾除臭領域科技創新與行業健康發展。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凌建明教授主持完成的“機場跑道智能感知與運行保障關鍵技術”項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傳統以人工巡檢、定性評價、事后處置、經驗管控為主的機場運行保障技術,檢測覆蓋率低、評價精準性弱、維護干擾性強、管控自主性差,無法適應現代機場跑道運行保障的高標準要求。項目歷經十余年攻關,攻克了跑道態勢精準預測、性狀實時獲取、性能快速恢復、運行高效管控等技術瓶頸,突破了機場跑道智能感知與運行保障關鍵核心技術,建成全球首條智能跑道,廣泛應用于民用和軍用機場,顯著提升了我國機場的運行安全和效率水平,有力支撐了民航強國建設。
醫學院、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徐輝雄教授主持完成的“乳腺癌超聲智能診療關鍵技術發明與臨床應用”項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超聲與X線檢查是中國女性乳腺癌檢查的一線影像技術,進一步提高術前乳腺癌超聲診斷準確性、緩解高水平超聲醫師不足、提高難治性乳腺癌療效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項目歷時近10年,提出乳腺癌分子分型超聲影像表型科學概念,發現一批多模態影像標志物;創新應用超聲多模態成像更正傳統診斷路徑,大幅提升診斷性能;研發超聲人工智能算法,實現乳腺癌病灶精準分割和分子分型無創預測;開發遠程超聲和超聲機器人技術,成功實現臨床轉化;提出超聲智能響應的聲調控免疫理論和治療模式,顯著增強了治療療效。
此外,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許維教授主持完成的“表面精準合成及精確表征測量新穎碳納米結構”項目、土木工程學院陳之毅教授主持完成的“濱海軟土城市地下空間系統的地震災變演化機理與減震控制理論”項目、土木工程學院余倩倩教授主持完成的“FRP與鋼/混凝土結構共同工作機理研究”項目,獲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郝洛西教授主持完成的“人居環境健康光照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汽車學院吳光強教授主持完成的“功能定制的雙離合器式自動變速器模塊化平臺技術”項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