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豐臺區城管委獲悉,豐臺區已經完成豐臺站周邊紀家廟路、芳菲路、豐臺南路三條道路的精細化整治,實現疏堵。
豐臺南路西起西四環路,東至造甲街(萬壽路南延),兩上兩下,沿線有新華街四里、六里、八里等多個小區,還有豐臺五小科豐校區等教育機構、豐臺醫院等醫療機構,是聯系四環路與豐臺站的便捷通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豐臺南路與造甲街交叉口西側、西向東進口道位置,受高壓線桿、高桿照明等影響,車道壓縮至僅剩一條。交叉口區域線形驟變、車輛并線,車輛掉頭、轉向難,經常發生擁堵。
“今年我們下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豐臺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聯系多個單位,將難以改移的高壓線桿、開閉器等通過設置分隔帶等措施進行圍合,并通過線形調整、車道寬度優化、慢行系統完善等方式優化剩余空間,實現了交叉口進口道渠化為三車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連續,消除了安全隱患,極大地緩解了交叉口的擁堵狀況。
南起首經貿中街、北至三環輔路的紀家廟路,是三環路與豐臺站以及多個小區、學校、醫院聯系的最便捷道路,十余條公交線路在此通行,交通量大。
此前道路中央為綠化分隔帶,分布著40余株楊樹,通行效率低,且春季飛絮嚴重,樹干遮擋視線,容易引發交通事故。相關部門多次踏勘現場和征求意見,最終確定了拆除中央分隔帶、實現雙向四車道的實施方案,同時實現雨污分流改造。
芳菲路南起樊家村路,北至豐橋路,沿線有育芳園、萬年花城等多個小區,首經貿大學、首經貿幼兒園、口腔醫院、華壇醫院等機構,是道路沿線居民去往豐臺站、三環路和四環路的主要道路。此前,這條路有兩段堵點,分別位于北段和南段,被沿線居民稱為“卡脖子路”。
經過多次協調,北段最窄不足6米寬的街坊路最終改造為寬9米至14米的支路,并增設人行道;南段10米寬中央綠化分隔帶、一上一下道路改造為兩上兩下,并設置雙側停車位的次干路,同時實現積水點改造和雨污分流,老小區多年來污水無法自然排放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今年豐臺區共對5條道路進行了精細化治理,除了豐臺站周邊三條道路外,還對成壽寺街道的方于路、盧溝橋街道興景路進行了疏堵改造。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孫穎
流程編輯:郭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