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135歲的《國家地理》要??耍科鋵嵤菗Q個賽道講故事
發布時間:2023-07-07 11:33:55 文章來源:極目新聞
潮新聞客戶端編輯孫韻近日,網傳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裁員停刊”的消

潮新聞客戶端 編輯 孫韻

近日,網傳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裁員停刊”的消息引發了眾多讀者的感慨唏噓,這本替人類追逐火山、浪底和龍卷風的雜志曾經點燃了無數人探索世界的激情和理想。

隨后,《國家地理》在其中文網微信公眾號發布聲明,表示關于網傳“裁員”消息,只是英語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內容部門裁去19名內部全職作者,轉為外部簽約作者;《國家地理》的采編體系歷來主要依靠內部編輯+外部簽約作者的模式;不會影響英語版《國家地理》雜志及跨媒體內容的輸出數量和品質。


(資料圖)

《國家地理》稱,“我們不會???。有關網傳“停刊”消息,《國家地理》表示,只是停止英語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印刷版在美國報攤渠道的銷售,讀者仍然可以通過網絡、郵寄等各種渠道訂閱印刷版及電子版雜志,并不會影響目前英語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近180萬訂閱者的數量。

《國家地理》還稱,該雜志是在144個國家同時出版,橫跨印刷/電視/新媒體/授權產品渠道的傳媒集團,美國報攤渠道停售印刷版,并不會影響《國家地理》業務的照常進行。

《國家地理》雜志

創刊135年,曾擁有超7億讀者

1888年10月,曾發明電話的科學家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聯合其他32位學者創立了《國家地理》雜志,創作者們以華盛頓為起點,帶著責任、理想與激情,130多年間走遍了世界各個角落,從極地到內陸,從海底到月球,從草原森林中殘存的原始部落到現代都市奔跑的人群,記錄著經濟、社會、歷史和文化的變遷。

貝爾曾說過:“我們的主題是這個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如果我們不能使普通人對這個主題產生興趣……那還不如關門?!?/p>

《國家地理》在世界范圍內頗具影響力,其公開信息顯示,該雜志提供多達43種語言內容,覆蓋了全球172個國家和地區,共計約7.3億讀者。鼎盛時期,國家地理雜志在美國擁有1200萬訂戶和數以百萬計海外訂戶。

《國家地理》影像展

對很多中國讀者來說,《國家地理》這個名字既熟悉又陌生,但你一定見過它的攝影作品和標志性黃框。一旦某個地方躋身“《國家地理》評出的XX個此生必去的地方”,就仿佛打上了權威認證的美景標志。

遼闊的宇宙和深邃的海洋,遙遠的族群與原始的部落……這本雜志為讀者帶來了全方位的先進自然科學與人文信息,開闊讀者的眼界,掌握最新的世界動態。

“了解世界的窗口”

《國家地理》是很多人“了解世界”的窗口,影響廣泛,曾出現在《廊橋遺夢》等文學作品中(男主角供職于該雜志),讓人印象深刻。雜志提供的充滿美感和張力的攝影畫面,也記錄了過去130多年人類的歷史。

比如1969年12月的雜志封面“首批登月探險家”,畫面上是奧爾德林在月球表面行走,由阿姆斯特朗拍攝,這也是人類太空探索史上迄今最重要的照片之一。

1985年,它使用了攝影師Steve McCurry拍攝的阿富汗難民——一個用綠色眼睛瞪著鏡頭的阿富汗小女孩作為封面,引起全球轟動。

1978年10月,與猩猩對話。大猩猩Koko對著鏡子給自己拍了一張照片,背后是一位學者的研究故事。

2009年10月,記者在密林里待了一個月,捕捉地球上一些最高的樹木的威嚴,背后討論的是無限制的砍伐。

2018年6月,這期的《國家地理》雜志將塑料污染以一種冰冷震撼的方式展示給了人們。這張封面圖的海面上乍看像冰山一角,但海水中被掩蓋著的卻是白色塑料袋。

這些事件借由圖像呈現在我們面前,傳遞給我們最真實,最直觀的觸目驚心。

中國關于地理的雜志月刊——《中國國家地理》

在中國,同樣也有一本具有很強可讀性和收藏性的關于地理的月刊雜志——《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

《中國國家地理》影像展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1950年創刊于江蘇省南京市,原名《地理知識》,是關于地理的月刊。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中國國家圖書館原館長詹福瑞曾如此評價:“我國自古以天地為大美。天地者,自然也,鬼斧神工之自然也。在以選女為美的今日,《中國國家地理》卻要選美中國之山水勝景,把人推向自然,領略山川之雄奇壯美,真乃創意新奇之舉!雜志制作圖文并茂,有此在手,既可神游,又可作遠足之輿圖。”

分享幾張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封面,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2009年8月 特別策劃 走遍全國找“柱子”

2013年8月 竹子的私密生活

2018年8月 南海探秘“萌”“尼莫”不辱使命

2019年8月 黃海沙洲群首開中國海洋世遺記錄

“以更靈活的方式講述不同故事”

對于《國家地理》裁員轉型的消息,微博上很多讀者表示吃驚:這可是《國家地理》啊!時代終究變了。

也有評論說:“傳統媒體時代漸行漸遠,網絡媒體不斷崛起,《國家地理》一篇報道可能需要打磨數月,其沒落也標志著一個時代落下?!?/p>

在過往歲月里,《國家地理》是專業、理想與浪漫的代名詞。它的照片選擇極為苛刻,但也正是幾近千分之一的選片率,感召了眾多理想主義者投身這一領域,上天入地下海,無懼任何危險,將靈魂與激情投身于作品中。它專注于探索,讓人類與世界進行交流,如百科全書一般成為讀者的收藏品。

如今,時代確實變了,數字媒體時代是典型的去中心化和去組織化模式,但媒體的運作可以更靈活,個體的選擇可能性也會更多。正如《國家地理》將內容創作“外包”給自由撰稿人一樣,持續創造優質內容的作者永遠是這個行業最值得珍視的一部分。

《國家地理》雜志

如同《國家地理》發言人克里斯·艾伯特6月28日在發送給《華盛頓郵報》的一份電子郵件中稱,人事變動不會對公司繼續出版月刊的計劃產生影響,“而是讓我們能夠以更靈活的方式講述不同故事,并在我們的多個平臺上與讀者見面”。

傳統媒體的困境并不代表媒體的沒落,環境在變,平臺在變,但專業、理想與激情,永遠是這個行業最值得珍視的一部分。

(部分整合自環球時報、潮新聞)

標簽:

精彩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