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八八戰略”實施20周年系列綜述之十:美好生活,一個都不能少
發布時間:2023-07-06 07:31:43 文章來源:浙江日報
潮新聞記者陳寧空中俯瞰杭州奧體中心“大蓮花”。(資料圖)再過79天,

潮新聞 記者 陳寧


(相關資料圖)

空中俯瞰杭州奧體中心“大蓮花”。(資料圖)

再過79天,全亞洲的目光將聚焦西子湖畔。盛會的號角吹響之前,亞運場館早已迎來一批批特殊的“運動員”——普通市民。2022年起,杭州亞運會的競賽場館和訓練場館全部實現惠民開放。人們在社交媒體上點贊:“心系百姓”“一座大美之城”。

透過亞運這扇開放的窗,我們回望2003年。彼時的浙江,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實現了由溫飽向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民生領域還存在社會矛盾多發、區域發展不平衡等沒有啃下的“硬骨頭”。

在這一關鍵時期誕生的“八八戰略”,處處閃耀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光輝,多處涉及富民、保障民生福祉等內容。20年來,從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到打造社會全面進步高地,人民二字,在浙江的發展中始終有著沉甸甸的分量。

聽得了“罵聲”

寧可十防九空,也不能萬一失防;寧可事前聽罵聲,不可事后聽哭聲;寧可信其來,不可信其無;寧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輕。

——摘自《干在實處 勇立潮頭——習近平浙江足跡》

“群眾提、大家定、政府辦”,浙江辦好民生實事的理念,景寧縣英川鎮粗礱村村民王明堂有著切身體會。他先后擔任兩屆縣人大代表,村民們多次向他抱怨,村口那條4.82公里的村路,由于年久失修,已經坑坑洼洼,存在安全隱患。

為此,王明堂代表300多村民多次提出村級公路修繕的問題。

在今年的縣兩會小組討論上,同為縣人大代表的景寧縣副縣長吳海東當場承諾:“這個建議很好,我們一定辦好。”

今年2月,景寧縣2023年十件民生實事中明確:改善農村公路通行條件,完成農村公路養護101公里。很快,縣交通發展中心派出施工隊加班加點。幾個月后,這條村路舊貌換新顏。

其實,浙江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出臺,同樣源于20年前一位普通百姓的抱怨——2003年,湖州退休教師高達,跑了七天卻辦不成幾件“小事”,郁悶的他提筆撰文,批評當地有關單位辦事拖拉、作風不實。寥寥數語,發人深省,從而在浙江上下引發“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大討論,催生出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重大變革。

2004年6月2日至3日,習近平到湖州調研“八八戰略”落實情況,當地干部發現,這位省委書記一路都在關注“小事”。行程快結束時,習近平特別提到由高達引發的這場討論。同年10月,在習近平的提議和推動下,省委、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

這項重大機制催生了浙江市縣鄉三級民生實事的全覆蓋。越來越多像高達、王明堂這樣的普通百姓的呼聲被政府聽見和回應。

“能否善聽百姓的‘罵聲’,是檢驗政府部門是否心懷百姓的試金石。”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范柏乃表示,在民生事業改革的進程中,“罵聲”尤為可貴。再細小的問題,都有可能是推動變革、促進創新的開端。

近十多年來,省委、省政府每年拿出新增財政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省級層面百余項大的民生實事工程先后實施。

圖源:視覺中國

看得見“盲點”

“群眾利益無小事”,柴米油鹽等問題對群眾來說就是大事。老百姓可能不關心GDP,但他們關心吃穿住行,關心就業怎么辦、小孩上學怎么辦、生病了怎么辦、老了怎么辦,等等。

——2005年5月9日浙江日報《之江新語》欄目《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如今的浙江,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連續21年、37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即便成績如此亮眼,民生領域的短板依然存在。由于民生事項大多細小、繁瑣,改革若要精益求精,就得有看見“盲點”的決心。

不久前,在“八八戰略”實施20周年系列主題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上,省衛生健康委公布了一組數據:浙江城市大醫院高峰時段排隊平均時間為2.61分鐘。

在人流密集的公立醫院,哪怕是0.1秒的改進都并非易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質量管理辦公室主任陳水紅介紹了提速的密碼——

在醫院最為忙碌的急診中心,以往患者家屬在預檢分診處完成病情評估后,還要步行到急診掛號窗口補掛號。對于急診的家屬來說,短短幾步都是一路小跑、備受煎熬。陳水紅和同事通過摸索,決定把病情評估與掛號流程“二合一”。通過院內信息網絡的同步,“砍”掉了一個流程,護士在登記評估信息時就同步掛好號。這個常人很少關注的細節,免去了百姓的來回跑腿。

“民生領域的改革不是說漂亮話、曬成績單。”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陳宏彩認為,民生難點應該動態、辯證地看。今天,浙江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居于全國前列,百姓的訴求也日新月異,民生領域的改革就要有不滿足于現狀的魄力,以“一個都不能少”的執著為人民服務。

“一個都不能少”,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全體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

在2003年1月13日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提出:“現代化建設不能留盲區死角,實現全面小康,一個鄉鎮、一個人都不能掉隊。”

2017年10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20年來,懷著這樣的初心,浙江從不缺乏發現盲區死角的敏銳眼光,一系列民生舉措步步為先、步步為營——

在率先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之后,浙江繼續“查漏補缺”,率先建立大救助體系,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標準達13104元,位居全國省區第一;

在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山區助老”“海島支老”行動把目光觸及偏遠地區,盡可能讓每位老人老有所養;

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先試先行的前提下,浙江率先向基層破題,“雙下沉、兩提升”工作成為全國樣板。

……

北航中法航空學院效果圖

夠得著夢想

GDP、財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標,但都不是最終目的,其最終目的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包括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等等。

——2004年12月27日浙江日報《之江新語》欄目《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要協調發展》

今年高考前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法航空學院在杭州余杭揭開面紗;不久后,這里將正式迎來首批新生,浙江少年終于能在“家門口”實現自己的航空夢想。

多年來,高等教育被外界視為浙江發展的短板。來到浙江工作后,習近平同志一直對教育十分重視。

2006年2月23日,寧波諾丁漢大學校園落成,習近平在致辭中說,寧波諾丁漢大學為我國高等教育與國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合作播下了希望的種子,為浙江高等教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年5月,他出席溫州大學與美國肯恩大學合作創辦溫州肯恩大學協議書簽訂儀式,為浙江省又一所中外合作辦學的高校助推加力。突破、創新的氛圍之中,我們見證了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從無到有,見證了西湖大學等新型高校成為全國樣板。

如果說,經濟社會發展是一趟高速列車,那么人的全面發展則是列車平穩運行的強勁動力。省第十五次黨代會率先提出打造促進全體人民全面發展高地。字里行間處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體人民普遍得到更好發展,人的成長通道不斷拓寬,公民道德素質、健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法治素養、數字素養大幅提高;人的潛能和創造力充分激發。

從“八八戰略”提出進一步發揮浙江的人文優勢,積極推進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到打造促進全體人民全面發展高地,放眼浙江,每一個人正在成為社會發展的參與者和獲益者——

杭州市錢塘區鄰里社區,越來越多新杭州人把孩子送進了家門口的幸福里幼兒園入學,從此告別了與孩子分居兩地的日子;

紹興市柯橋區柯橋街道,一位位社區“法治帶頭人”奔走在基層普法一線,法治素養從過去抽象的概念變得深入人心;

永嘉縣巖坦鎮源頭村,村民們親手打造自己的家園,每個人都成為了美麗鄉村的創造者、健康生活理念的倡導者……

20年波瀾壯闊,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山區或是海島,每個浙江人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享夢想成真的機會。

“轉載請注明出處”

標簽:

精彩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