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新冠疫情反復、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的背景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重大挑戰。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8月4日發布的《中國供應鏈發展報告(2022)》,針對當前中國供應鏈存在的短板和弱項,給出了建議。
報告提出,加快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與創新,是推動供應鏈高效協同的發力點。增強自主可控與供應鏈韌性,是保障供應鏈安全穩定的立足點。實現綠色低碳與可持續,是促進供應鏈生態循環的切入點。推動全球供應鏈重構與區域化發展,是助力供應鏈持續升級的支撐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加快供應鏈數字化轉型
中物聯副會長蔡進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在大國博弈、產業與科技變革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傳統的以資本為主導的供應鏈在逐漸瓦解,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來推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報告提到,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呈現出加快的態勢,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向各產業融合滲透,供應鏈數字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及創新水平不斷提高。
數據顯示,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全面提速。2022年重點平臺工業設備連接數超過8000萬臺(套),工業App數量近30萬個,制造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6%,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7.2%,這些日益形成的新優勢將進一步助力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占據更加主動的地位。
產業級互聯網平臺也逐漸從概念走向落地,平臺體系持續壯大。工信部數據顯示,通過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我國工業互聯網廣泛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達到248家,“5G+工業互聯網”全國在建項目超過4000個,5G由生產外圍向核心控制環節延伸。
報告指出,為更好地打通大中小企業的數據鏈,仍需不斷發揮產業鏈上頭部企業數字化的引領作用,不斷提升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水平。
去年11月,工信部印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助力中小企業科學高效推進數字化轉型,提升為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的能力,為有關負責部門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提供了指引。
強化供應鏈協同創新
當今供應鏈交易環節多、物料流轉鏈條長且供應鏈端到端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交錯復雜,面對自然災害、地緣政治沖突等全球性危機,全球化線性分工產業鏈平衡被打破,信息阻斷、物流停滯,讓原先不同地域協同生產的優勢成為劣勢,斷鏈風險不斷增加。
在政府、企業以及相關金融機構通力合作下,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及韌性顯著提升。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全產業鏈國家,為打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可靠支撐。
報告提出,盡管如此,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短板和弱項,為推動供應鏈向著更具韌性方向發電仍需繼續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危機監測預警機制,補短板、鍛長板,不斷強化供應鏈協同創新。
報告強調,特別是在國計民生、戰略安全等關鍵領域,緊盯被制約的薄弱環節,推進短板攻關、迭代應用和生態培育,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疏通卡點堵點。如著力解決汽車等制造業領域芯片短缺問題,實施重點領域產業鏈供應鏈貫通工程。持續做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穩價,支持跨境電商和海外倉發展等,促進經濟循現暢通,大幅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安永大中華區數字化供應鏈與智能制造咨詢服務合伙人、報告作者之一陳嘯風表示,未來構建韌性與安全的供應鏈,將會呈現出以下趨勢。一方面,龍頭企業將持續深化在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合作,發揮“鏈長”“鏈主”聚合帶動效應,實現核心技術的國產突破與供應鏈的自主可控,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互惠共贏。
另一方面,通過數字網絡對技術、金融、人才等賦能,協助企業打造供應鏈韌性。借助供應鏈端到端智能分析、綜合數字規劃、運營優化、智能工廠、數字化交付及敏捷商業供應鏈等解決方案,積極主動監控企業內外部的潛在風險,提前建立危機快速響應機制,提高企業供應鏈的靈活性與韌性水平。
他強調,只有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斷增強關鍵核心領域的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依托5G、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構建網絡生態型供應鏈,才能從容應對未來挑戰,化“危”為“機”。
中國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樞紐。報告指出,由于中國企業“出海”需要面對更大跨度的供應鏈管理,構建國際化供應鏈運營模式、構建多元化資源生態圈、打造高效的人才梯隊便顯得不可或缺。
報告建議,“出海”企業可以從以下方面構建強有力的供應鏈解決方建議案,充分發揮整個供應鏈生態系統的協作作用,從而更好地支持企業“出海”運營。一方面,“出海”的中國企業可通過數字化平臺和數據洞察,全面打通制造、采購和流通等環節。另一方面,企業可通過資源共享建立生態合作關系,積極構建或融入“出海”或本土生態圈,利用彼此的競爭優勢相互賦能,實現共享共贏。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