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18日,2023好酒中國行科學考察(第二季)走進甘肅張掖。
(資料圖片)
好酒中國行科學考察專家顧問、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百平,從地理維度確定了濱河中國好酒北界、白酒生態樣本的地位,給出了濱河地理層面的發展建議。
好酒中國行科學考察專家顧問、蘭州大學冰川與沙漠研究中心主任、甘肅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王乃昂,用歷史事實與地理數據佐證了此處出好酒的原因。
以下為兩位專家分享內容實錄(節選):
好酒中國行科學考察團隊在張掖調研 攝影/好酒地理局視頻中心
張百平:白酒的發展要與地理環境聯系起來
首先,我要對濱河在高山與流動沙漠之間這樣一個艱苦的地方創造出一款好酒表示敬意。
我是地理學方面的學者,也從我們地理學角度來談酒的問題。在過去這些年,我也去了很多酒廠,對咱們國家酒的分布的問題,有了一定的思考。
制圖/好酒地理局視覺中心
過去有一種說法,就是咱們國家的白酒,從北到南,清香、濃香、兼香和醬香,有一個地帶性的分布。
那么中國的好酒,它的北界在哪里?原來我想,大概到生產汾酒的汾陽(北緯37°左右)就差不多了,再往北,溫度等各個方面的條件會比較差。
但是這一次,我們來到北緯38°的張掖,發現在河西走廊竟然也釀出了一款美酒來,也就是說,濱河把中國好酒的北界,向北推了兩個緯度(張掖部分區域超過了北緯39°)。
對于中國整個白酒事業的發展來說,我覺得濱河做了一個很大的貢獻。
這個地方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好酒?
首先,可能大家覺得干旱區景觀很單調,但其實張掖這個地方生態多樣性還是很可觀的。
遠近山脈呈現出不一樣的植被景觀 攝影/好酒地理局視頻中心
比如,張掖從流動沙漠上來,到綠洲,再到荒漠、荒漠草原,再往上面是草原、森林、山地森林帶,再往上有高山草甸帶,再往上有亞冰雪和冰雪帶,張掖的景觀垂直帶非常豐富。
第二點,張掖可能是中國干旱區里唯一不缺水的城市。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是由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和庫塘濕地等多種類型濕地構成的復合濕地,發揮著水源涵養和水資源調蓄、凈化水質、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攝影/好酒地理局視頻中心
通常將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的地區劃為干旱區,年降水量200—400毫米的地區劃為半干旱區。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國家之一,干旱區的面積約為280萬平方公里,半干旱和半濕潤易旱區的面積約為213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昆侖山—秦嶺—淮河一線以北。
但是,唯獨我們張掖有一條水量很大的黑河,使得這里綠洲面積很大,生產發展很好,在歷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黑河發源于祁連山脈深處,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從山谷中奔騰而下的滔滔黑河水,在河西走廊造就了大片濕地和綠洲。制圖/好酒地理局視覺中心
在古代,東西南北都代表不同的色彩,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在這種說法下,北邊是黑河,南邊是赤水河,中間是黃河。
在古典文化五行劃分的位置上,黑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這也是我們濱河九糧液傳播可以考慮的一個方面。
在多樣性方面,張掖擁有生態多樣性、地質多樣性、文化多樣性,這幾個多樣性加起來,使它的文化、地理資源達到非常豐富的程度。
從全國來說,張掖這里也是獨一無二的。
在張掖和諧共存的山地、濕地、森林地質景觀 攝影/好酒地理局視頻中心
這里屬于中國三大區的交匯點,在整個中國地域層面上它是唯一的。
濱河集團的位置正處于祁連山腳下,黑河之濱,又在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之上。這三個文化地理的要素,企業可以好好利用起來,才能夠讓濱河九糧液走出甘肅,甚至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王乃昂: 土宜天時,百物行治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土宜天時,百物行治》,對濱河集團優質地理產品的成因做一個粗淺的分析,分三個層次:一是甘肅的自然地理特征,二是從祁連山到河西走廊,三是河西“酒廊”的前世今生。
我們知道,不管是從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角度去看,甘肅都是全國最復雜的一個省區。以蘭州為例,它所處的位置正好是中國的幾何中心或者稱地理中心。
制圖/好酒地理局視覺中心
假如以蘭州為中心,以2800公里為半徑,中國的全部大陸,包括部分的海洋,都包括在這樣一個范圍內,所以這是甘肅一個非常重要的得天獨厚、座中四聯的地理位置優勢。
由于這樣一種地理位置,就使得東部季風氣候區、西北干旱區和青藏高寒區域,都出現在甘肅境內——這三張面孔只有甘肅省有,任何一個其他省區都沒有。
從地貌的角度看,中國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都在甘肅境內有分布,所以甘肅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
甘肅地處我國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和青藏高原區三大自然區的交會地帶,還位于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接處,形成了包括山地,高原、盆地、河谷平原,沙澳和戈壁等等豐富地貌。制圖/好酒地理局視覺中心
從氣候的角度講,張掖主要處于溫帶,擦一點暖溫帶的邊緣。就甘肅來說,它的溫度帶分布也是中國最多的,沒有第二個省區能做到這樣。
氣候上,一般用三個指標,溫度、相對濕度和風速來說明一個地方氣候的舒適程度。像蘭州,包括張掖,7、8月都是屬于舒適的氣候狀態。
張掖的祁連山是由多條山地組成的,它東段有冷龍嶺、大南山和阿爾金山,西邊就是山區,更寬一些,東西跨度大概在1000公里,南北可以達到200-300公里。
張掖的祁連山,一山還有一山高。攝影/好酒地理局視頻中心
祁連山海拔最高的疏勒南山(5826米),或者走廊南山(5547米),到河西走廊,大概有6-8個垂直自然帶。提到祁連山,就不得不說河西走廊,二者在地理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祁連山的冰雪融水和雨水哺育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則通過提供牧草“反哺”祁連山畜牧業,實現“超載不過牧”的可持續發展,維護了生態平衡。當然,這也有氣候暖濕化的原因。
扁都口峽谷長約28公里,咽喉處僅寬10余米,從古至今,扁都口都是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是穿越祁連山北上張掖的通道,也是由青海進入河西走廊的唯一通道。圖源/視覺中國
過了扁都口就到了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主要指的就是南面青藏高原北沿的祁連山或走廊以北的馬中山、合黎山,龍首山之間的一個東西長約1000公里左右的平地。河西走廊東部與黃土高原相鄰,南部與青藏高原毗鄰,北部與蒙古高原接壤,西鄰塔里木盆地。
這個走廊的歷史極為厚重,有很多的古城、遺址,這兩天我們考察過程中也看到過一些。
位于張掖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馬蹄寺遺址,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逾1600年。攝影/好酒地理局視頻中心
離張掖最近的有一個比較有名的建康軍城,也就是今天的駱駝城,當年唐朝的河西節度使下面的建康軍就駐扎在這里。
從遙感儀上還可以看到在駱駝城北邊有一個城池,我們在這個地方找到了很多漢代的五銖錢。今天它兩邊都是沙漠、沙丘,駱駝城上的城墻也已經被流沙掩蓋。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絲綢之路有草原絲路,有吐谷渾道,但是最集中的就是河西走廊綠洲的絲綢之路。
在漢朝的時候,可能武威、敦煌相對重要一些。到了明清以后,張掖逐漸走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心,“金張掖,銀武威”這個提法開始出現。另外,張掖也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關鍵地段。
兩漢時期的兩次河西之戰以后,河西走廊的地理就和酒連起來。“酒泉”的出現,還有歷史上著名的“斗酒博涼州”,都說明了酒的美好。
考察過程中也了解了濱河九糧液的歷史,是在曹魏時期,曹操全面系統地改進和創新了“九醞春酒”,奠定其中國古代名酒地位,這對河西走廊釀酒業也是影響深遠。
濱河酒業九醞文化紀念館 攝影/好酒地理局視頻中心
河西走廊的酒文化,也可以從魏晉畫像磚、莫高窟壁畫等圖上得到佐證。
漢代到唐代,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國比較發達的一個地區。《資治通鑒》中說:“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隴右就是指的河西走廊和甘肅的中部一帶,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很多的邊塞詩、涼州詞。這些文學作品里面都提到了葡萄酒和飲酒的一些場面。
岑參《玉門關蓋將軍歌》最后的三句話,“為君取醉酒剩沽。醉爭酒盞相喧呼,忽憶咸陽舊酒徒”,每一句里面都有酒字,說明河西走廊的酒文化的深厚。
為什么河西走廊有這么深厚的酒文化呢?這跟它所處的地理環境是分不開的。
祁連山上的降水和冰雪融水,通過石羊河和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內部水系,在河西走廊形成了18塊綠洲。其中,最大的兩塊就是武威古浪綠洲和張掖綠洲。
這些水源都是祁連山冰雪帶或中山森林草原帶一層上的水,不光是水源豐富,水質也優良。
所以,甘州(張掖古稱)能稱為“塞上江南”,是因為它處于黑河流域,黑河為其提供了很有利的地理基礎。
制圖/好酒地理局視覺中心
黑河水系的水源優良,除了它是純凈無污染的冰雪融水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它通過了多種巖石地層,有灰巖、花崗巖。
我們在淺灘地帶看到的紅色砂礫巖和國家地質公園的粉砂巖、泥巖,里面都富含各種礦物質或者微量元素。這可能也是我們在這里能釀出好酒的一個水資源上的重要條件。
蘆葦、山色與水光瀲滟,構成一幅“塞上江南”的美景。攝影/好酒地理局視頻中心
張掖烏江大米、糯米、高粱等原糧的生產,和洪積扇沖擊前沿的細土平原有緊密關聯。
因為這個地方是地下水溢出帶,它的土壤類型大概是厚1~米的灌耕土或者灌淤土,這種土壤是其獨有的,只有在干旱地區的綠洲才有發育,或者人為形成。
同樣的生態環境下還有沙米,就是濱河九糧液采取釀酒獨有的一種自然的野生植物。
它是可以食用的,在民間有悠久的歷史。沙米也是短命植物,有時候沙漠里面一場雨就變綠了。這是一種特有的植物,也是濱河九糧液原糧的獨有性之一。
沙漠特有的植物——沙米攝影/好酒地理局視頻中心
最后是我的一些感悟,通過這兩天的考察學習,感到濱河九糧液未來的發展還是任重道遠。一定要突出地域特色,來發揮資源優勢。因為凡是地域的,都是特色鮮明的。也希望并祝愿我們濱河集團能夠帶領隴酒,走向全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