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車價不到15萬元,不配開網約車? 全球報資訊
發布時間:2023-07-03 09:42:09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新周刊
當大多數城市都被“網約車過剩”的難題困擾時,有城市開始出手提高門檻

當大多數城市都被“網約車過剩”的難題困擾時,有城市開始出手提高門檻了。

6月25日,杭州市交通運輸局發布《杭州市網絡預約出租汽車車輛技術標準》,這份將于7月17日落地實施的“網約車新政”,在從業標準上提出了諸多門檻。


【資料圖】

按照官方說法,這一政策初衷是對網約車行業車輛提檔升級、更新換代,促成“老破小”運力加快退出市場。然而,其中的一些細節卻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7月17日起,杭州將施行網約車新政。(圖/杭州市人民政府)

新規里寫到,新注冊網約車必須是新出廠的、續航里程在400公里以上的純電動汽車,或者車輛購置的計稅價格在15萬元以上的非新能純電動源汽車。與此同時,新規還給新車的性能參數設限,其中就包括車輛軸距不得小于2700毫米、行李箱容積必須達到400升及以上。

感官上看,網約車提檔升級,能夠讓車內乘坐空間更寬敞,后備箱也能存放更多行李,之后坐網約車會更讓人舒心。然而人們卻并不為此買賬,反倒激烈地討論起那些新增加的條約規定,異口同聲地吐槽新規“讓本就內卷的網約車變得更‘卷’”。

而“車價15萬以上”的限制,讓不少不熟悉汽車市場的網友感到迷惑:10萬元左右就有大把好車,難道這些都不配當網約車嗎?

01 跑多少單,才能掙回15萬

但在不少懂車的人眼里,這并非只是一句簡單的玩笑話。

畢竟在汽車市場里,不論是油車還是電車,15萬元已經能夠買到一輛很不錯的A級車自用了,而如果純粹用來開網約車,想想都覺得心疼。

盡管新規并沒有限制純電動汽車的車價,但適合開網約車的純電動車型事實上并不多,合適的車型在汽車市場里來來去去也就那幾款,價格也談不上便宜。

舉個例子,目前最常見的“網約車*”廣汽埃安S,*配版本的新車指導價也需要13.98萬元;同樣常見的比亞迪秦EV、吉利帝豪EV,買一輛配置最基礎的車型來開網約車,也得花上14萬元。

這讓那些準備要開滿60萬公里、車又是歸自己名下的杭州網約車司機很是頭疼:假如要繼續開下去,那得選什么樣的車子,才能既符合規定,又不會虧得太多?

“60萬公里”是所有網約車都要面對且繞不過的檻。根據《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行駛里程達到60萬公里時就必須強制報廢,不論是“老破小”還是豪華車、油車還是電車;而未達到60萬公里但使用年限達到8年時,也必須退出網約車經營。

算上越來越貴的用車成本,當下網約車司機“一夜發達”的神話已經很難實現。想要靠開網約車來賺回買車成本,已經成為不現實的代言詞,更不用說靠開網約車月入過萬了。

勾股大數據的分析顯示,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中國網約車司機數量翻了一倍;耐人尋味的是,司機們的日均接單量卻暴跌一倍。這是因為,乘客數量沒有明顯增加,司機卻變多了,才出現了網約車接單量暴跌的現象。(詳見我們之前的文章)

有媒體曾統計,長三角某市現有網約車平臺企業43家,每天6萬多輛網約車接單近100萬單。僧多粥少的現狀之下,網約車司機每天跑一趟“幾乎賺不到什么錢”,有時候司機還得自己掏腰包倒貼。

對于準備入行開網約車的司機來說,每天能接多少單,多長時間才能把前期投入掙回來,將成為一個更難計算的問題。

02 緩解網約車飽和,到底該用什么辦法

那么,“提檔升級、更新換代、‘老破小’出局”的規定會不會被其他城市效仿?

人們的擔心并非杞人憂天。此前已有不少大城市就已經對網約車的技術標準作出明文規定,要求必須使用符合標準的新能源純電動汽車(部分城市亦允許使用燃料電池汽車),讓不少計劃用純油車當網約車的車主望而卻步。

假如有一天,要求更長軸距、更大行李箱容積的新規定在越來越多城市鋪開,那么車企要想爭奪網約車市場的“蛋糕”,就必須生產符合規定的車輛。但這也同時意味著,如今在馬路上馳騁的不少網約車主力車型將會淪為“老破小”,最終難免被淘汰出局。

那些被淘汰下來的網約車,歸宿也不盡相同。有的車子直接拉去報廢,有的車子則選擇“營轉非”繼續發揮余熱,安安穩穩地度過最后的車生。還有的網約車,則流向了二手車交易市場,等候下一任買家。

“營轉非”之后的車子,雖然沒有報廢年限要求,但仍舊繞不過60萬公里的門檻,一旦達到里程,最后必須強制報廢。

不少賣二手網約車的車主為了高價轉手,將車子的四個輪胎全部換掉,假裝成一輛九成新的“新車”。更有無良車商甚至把已經開了三四十萬公里的車往回調表,粉飾成一輛五六萬公里出頭的“新新二手車”,坑了不少渴望快速成為有車一族的“準車主”。

買回來11萬公里的跑網約車的二手車,實際上已經跑了超過46萬公里。(圖/小紅書截圖)

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人們對網約車大吐苦水,也情有可原。

社交平臺上,網約車在馬路上突然急剎、隨意穿插、龜速行駛等陋習的吐槽多如牛毛。有人在網絡上留言,馬路上的網約車越來越多,讓本就處在高壓線上的城市道路交通更加壓力山大。

盡管如此,網約車的數量激增,還不只是因為入行的人越來越多。

有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6月,全國共有合規網約車平臺236家;而到了2023年4月30日,這一數字變為了309家。而新增的這些平臺公司,大多數是在聚合平臺里幾乎沒聽過的小平臺。

猶如一個流量池,這些小平臺在聚合平臺里快速得到了準入門檻,最明顯的好處就是不用下載那么多打車軟件,在一個軟件上就可以呼叫多個平臺的車,司機響應很快,也更省錢。然而聚合平臺說到底只是一個中介,一般乘客打到車之前根本不知道車輛是否安全、司機是否合格,一旦遇到事故糾紛,乘客維權成了難題——不是被來歷不明的網約車平臺坑,就是被聚合平臺來回忽悠。

曾有行業專家評論認為,造成網約車如今過于飽和,主要是因為部分網約車聚合平臺降低了準入門檻,從而導致網約車駕駛員隊伍迅速膨脹。

大量良莠不齊的平臺充斥在市場,也是網約車如今變得越來越卷的原因所在。

畢竟說到底,網約車是一個服務型行業,車輛提檔升級、更新換代,“老破小”及時退出運營,這樣的升級服務合情合理。不過比起單純地去換更好的網約車,提高駕駛員的合規率、整理各種良莠不齊的平臺,才是提高網約車市場服務的根本所在。

最起碼,下次打網約車的時候,少整一點亂七八糟的套路,讓乘客安心坐車、安全抵達目的地。

標簽:

精彩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