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豆瓣評分風波,一場烏龍背后的真實表達
發布時間:2016-12-30 09:01:21 文章來源:京華時報
這場烏龍不是沒有任何價值。在基本的對錯是非面前,多數人并沒有迷失方向,人們對自己手中握有的“批評的權利”,有著高度的敏感,不容被踐踏與褻瀆。電影質量不行,要怪網

這場烏龍不是沒有任何價值。在基本的對錯是非面前,多數人并沒有迷失方向,人們對自己手中握有的“批評的權利”,有著高度的敏感,不容被踐踏與褻瀆。

電影質量不行,要怪網站評分低?近日,人民日報客戶端刊發一篇題為《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產業》的文章,隨后,還有媒體報道稱,“豆瓣、貓眼已因評分過低被電影局約談”。這些文章與報道引起了網友們的擔憂與不安,不少人紛紛提出批評與質疑。

事實上,這是一場大烏龍。真相是,人民日報客戶端刊發的這篇文章是轉載自《中國電影報》,并不是其原創文章。換言之,這并不代表人民日報的“官方立場”。但因為人民日報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使得這篇文章的觀點被廣泛傳播與放大,變成一個頗有爭議性的話題。

回過頭看,雖說這是一場誤會,人們的擔憂與不安卻是真實的。如果中國電影墮落到容不得任何批評,甚至是讓公權力為之背書,那真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這樣的話,人們非但會對國產電影產生更大的失望,也有理由擔憂國產電影的政策走偏,成為某些既得利益機構的附庸。別的不說,連對垃圾電影吐個槽都不行,還能指望這些電影工作者沉下心來創作出好作品嗎?

讓人欣慰的是,這一切并沒有真正發生。人民日報客戶端轉載文章遭質疑后,人民日報評論部很快在微信公號上發表文章《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亮出官媒的鮮明立場。而當有網友跟帖問,究竟哪一種聲音才是人民日報的態度時,人民日報評論部微信公號的“小編”非常自信地回復“以此為準”。這樣的“小編”值得點贊。

而對于豆瓣等網站被電影局約談的說法,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同樣毫不含糊地在朋友圈發文表示,電影局沒有與豆瓣等平臺有過任何接觸,也不認識豆瓣任何人;“創作和批評是電影的一體兩面,電影進步更期待評價體系實事求是。試圖拒絕批評,那不是真正守望”。這些話澄清了事實,擺明了官方的態度,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態度、有立場,有利于消除人們的疑惑。

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場烏龍不是沒有任何價值,相反,更像是一次輿論場的虛擬辯論。這其中,事件本身雖然被誤解與放大,但也很快得到了澄清;而作為一種表達,無論是廣大網友、影評人,還是人民日報評論和電影局官員,都選擇站在了公平公正這邊。這說明,在基本的對錯是非面前,多數人并沒有迷失方向,人們對自己手中握有的“批評的權利”,有著高度的敏感,不容被踐踏與褻瀆。

這還表明,中國的公共表達空間及其張力,仍值得讓人期待。近年來,國內電影產業發展迅猛,進入電影行業的人才與資本越來越多,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排除有市場機構采取抹黑的方式打壓競爭對手。但只要社會的價值底線沒有被拉低,基本的是非標準沒有迷失,“不許差評”的荒謬一幕就不太可能真的發生。哪怕真相可能被埋沒,終有一天也會見天日。

□魏英杰